寮國文化
寮國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其國土分別與泰國、越南、柬埔寨、中國、緬甸接壤。緯度範圍大約在北緯14度至22度,經度範圍在東經100度至108度之間,國土面積23.68萬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6.8倍,形狀狹長自北向南劃分為上寮、中寮、下寮三個地理區域。寮國境內大部分為山地和丘陵,山地約占全國面積的80%,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湄公河自北而南縱貫全國,為最大河流,沿岸有若干小型平原,在寮國境內的大部分區段是和泰國、緬甸的界河。南烏河是湄公河在寮國的最大支流。東端有安南山脈與越南相隔,西北有龍坡邦山脈和泰國西北高地相隔。上寮地區地勢最高,有「東南亞屋脊」之稱;川壙高原號稱「寮國屋脊」,其南邊的普比亞山海拔2,818公尺,為全國最高峰。 寮國旅遊業在進入21世紀後增長迅速,國際遊客數從1990年的8萬人漲至2010年的188萬人。2015年寮國境內遊客數量達到469萬人次,收入達7.25億美元。境內旅遊資源包括:琅勃拉邦城區的佛教文化景觀和殖民時代建築;永珍的美食文化和古蹟;石缸平原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萬榮的背包旅行路線;桑怒的寮國內戰戰場址;豐沙里和琅南塔的山區部落文化;四千美島的孔恩瀑布與短吻海豚景觀;占巴塞的扶南遺蹟瓦普寺;以及波羅芬高原的瀑布和咖啡文化。2013年,歐洲貿易與旅遊委員會(ECTT)鑑於寮國豐厚的歷史和建築遺產,將寮國定為「年度世界最佳旅遊目的地」。
上座部佛教是寮國歷史上的國教,也是寮國分布最廣的宗教,是寮文化的重點。寮國有近2,000座佛寺,2萬多名佛教僧侶。佛教徒使用貝葉經並用巴利文刻寫。寮族的每個村莊基本都建有佛寺,傳統觀念上所有寮國男子都必須出家一次,是否曾出家為僧成為判斷人品的標準,許多寮國兒童在7歲便剃度成為沙彌,在佛寺學習;成年後需繼續在佛寺修行一段時間。寺院也成為寮國人進行教育、醫療、體育和娛樂的重要場所。許多兒童在佛寺中完成幼年教育,大的佛寺會開設教授佛學的巴利語學校,佛寺中還會教授雕刻、木工、陶瓷等技術;佛寺中存有傳統草藥藥材和藥方,由僧侶在佛寺中為民眾治病;寺院成為當地居民的議事所、社交場所和歇息場所,也用於體育和娛樂活動;佛寺中收藏文學藝術作品,甚至是佛教聖物,成為文化傳播的中心。寮國人會在佛曆12月的滿月期間慶祝塔鑾節,聚集至永珍塔鑾慶祝、朝拜、布施。政府官員也大量參與佛教活動,在塔鑾節期間會有政治局成員供養僧侶,佛教文化也被視為寮國的民族文化而被執政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尊崇。
寮國佛教的一些觀念也融合了本地原始信仰的元素,寮國人的日常習俗中也保留有許多民間信仰成分,如認為人體中有靈氣,在重大的人生節點前舉行特殊儀式,稱為招魂儀式、拴線儀式,以召回失散的靈氣。在歡迎賓客和歸來的旅者、慶祝病患康復時也會舉行招魂儀式。招魂儀式仍然是寮國人婚禮和起名儀式的重要環節。
寮國傳統文化受印度教和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影響重大,與高棉文化、泰國文化和緬甸文化有一定相似之處,近代又因殖民原因受到法國文化一定影響。東部以安南山脈和中華文化圈的越南隔開。寮國作為多民族國家,有著多樣的文化,寮族居住在富饒的湄公河流域平原,是歷史上瀾滄王國的統治者,平原地區種植水稻,高原地區種植旱稻和玉米,傳統上實行刀耕火種,信仰上座部佛教,相信萬物有靈、圖騰崇拜。寮國藝術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但由於寮國作為獨立強權的歷史比較短,所以寮國的藝術和鄰國如泰國、柬埔寨、緬甸相比,時間跨度較短,風格也相對單調。還有許多精美的藝術品遭到外族劫掠,例如被泰國人擄走的大玉佛。當代寮國藝術在永珍和琅勃拉邦等城市有一定發展,編織品是比較常見的藝術品種類。而糯米是寮國人的主食,食用糯米是寮國人認同的一種來源,寮國人有自稱為「糯米的後代」。食用糯米被視為寮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